搜索内容
搜索类别
当前位置:HOME > 德育园地 > 德育在线
善用良好的心理暗示

发布时间 2010-03-04

们经常听到某些做妈妈的当着孩子的面说:“这孩子真不听话,简直无可救药……”父亲也常对孩子当面抱怨。

  久而久之,孩子果真像妈妈说的那样“不听话”,对父母的劝导置若罔闻,甚至扯皮顶牛,变得桀傲不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父母不断的语言暗示,使孩子对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得到强化,导致行为偏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里有一些军人纪律松散不听指挥。当局请来心理学家协助管理,心理学家要他们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并拟好信的内容由他们照样抄写,信中内容是告诉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善战、如何听指挥和立功等,半年之后,他们变得像信中所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为什么会有如此效应?这就是良好愿望的暗示作用。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配合默契,善于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暗示的心理效应,用含蓄、抽象的诱导语引导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孩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期望相符。

  研究表明,在无条件下,用含蕴、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相符合的现象为“暗示效应”。

  榜样暗示效应不是宣传榜样的英雄行为,也不是塑造榜样的形象,更不是利用榜样的豪言壮语来向孩子施加影响,硬性要求孩子该怎样不该怎样。

  榜样暗示效应应用相当广。就说家庭,这是良好的榜样效应空间。家庭的人际交往,亲威之间的礼尚往来,家庭成员的文明举止无不给孩子产生榜样的暗示效应。

  要取得孩子的信任,作为父母首先要做到守信。说话、做事讲信用,认真实践诺言;更要正身示子,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你在孩子面前就会产生一种权威信度,得到孩子的信任,你的教育会使孩子心悦诚服,产生信任暗示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进行一项实验:他要求学生对两段作品进行评价,告诉学生,第一段作品是英国大文豪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的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写的作品。受到暗示的大学生都对这两段作品作出了十分悬殊的评价———第一段获得宽厚而崇敬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苛刻而又严厉的挑剔。两段作品出自同一位作者,只不过受到暗示不同,就得到大为不同的效应。这说明暗示者的权威信度将使被暗示者产生一种信任效应。

  信任暗示效应,又是双向互动的,你取得孩子的信任,如你也能让你的孩子感到你也非常信任他,那么这种信任暗示的效果就会达到完美与融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动声色地、正确地、适时地对孩子施用良好的心理暗示,将对孩子思想行为产生良好效应。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地址: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坪山路350号  邮编: 362000  闽ICP备:11022927号

 

电话: 0595-22102802 \ 22101807 传真:0595-2210 E-Mail:qznx#163.com

友情提醒:建议采用1024X768分辩率保证最好观看效果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