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一词在辞典、百科全书和相关的工具书中很难找到,各种期刊和论著也鲜有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读交替”、“半工半读”等。在实际工作中,“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的使用也未进行概念上的区分。那么“工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之间有何关系?本文试从概念的主体性、国外相关概念和国内相关概念三方面进行比较,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定位。 一、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相关概念主体性的比较 “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均是主谓结构,属主谓词语。“结合”和“合作”是谓语。谓语的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结合”、“合作”的主语必须是双主体。“产学研”、“产教”、“工学”、“校企”是主语,在这些主语中又存在着并列关系,即“产”与“学”或“学研”并列,“工”与“学”并列,“校”与“企”并列,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主语是双主体。这些概念的双主体性体现出他们的词面义与整个词义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们都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第二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1],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工读交替”也是主谓结构,主语中存在并列关系,但这里的“工”和“读”的指向均是学生,即学生工作和读书交替进行,因此概念的主体只有一个。即学生。“半工半读”概念的结构与上述其他概念不同,是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动词词语,含义是边工作边读书,或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读书,它的主语只能是学生。所以,“工读交替”和“半工半读”这两个概念均是单主体概念,它们虽然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同一性,但只具有第一层含义。即生产或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不含有对象结合的意义,是“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下位概念。 (二)国外相关概念的比较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最初源于美国一所大学提出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计划.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美国于1962年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1963年在委员会的推动下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1965年在《1965年高等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并且推动了世界合作教育事业的发展。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写为WACE)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国普遍的认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定义“合作教育是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因此,“合作教育”这一概念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项教育政策或教育形式,是比美国“合作教育”更为宽泛的概念,具有更大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从这一点上来说,上述这些概念又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同一性。 (三)国内相关概念的比较 近义词语是同义词语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常通过词面义来揭示语义间细微的差别。它表明了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体现了时代的特色[2]。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正是这样一组近义词语,它们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近义词语,且在不断地补充着新的内容。因此,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不能片面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应注意语义上细微的区别,动态地理解和使用概念。 1.我国教育政策中相关概念的纵向比较 教育政策是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类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我国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下.教育政策更能集中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因而搜索教育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有关概念使用的变化过程,找到这些概念称谓的内涵。在1957年至2005年的有关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的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文件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此前,自1957-1990年的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1991年以后至2005年初职业教育围绕“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3]进行积极探索,实行校企合作。2005年2月28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也只提到“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基本未再提及。至2005年3月2日,周济部长在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除强调“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外。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时,又一次提到“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同年8月19日召开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专题会议上,周济部长讲到“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5]。从政策文件中的概念使用可以看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些概念的使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不是彼此完全相同的概念,在使用时是有一定区别的,不加区别地将这些概念相互通用或替换使用都是不恰当的。 2.学术文献中相关概念的横向比较 通过文献的查找看出,“产学研合作”系由国外的“合作教育”演变而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三次易名而定,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6]。目前,国内“产学研合作”主要在高等教育中使用,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产教结合”则主要使用在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使用较多、且代表一定学术水平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基本原则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7]。“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主要是职业学校与产业结合或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基本原则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8]。这两个概念都侧重于目标描述,指出了合作和结合的对象、强调了范围,指明了“工学结合”是“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的下位概念。是实施途径和方法,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此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国家一贯的重要思想.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服务一体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新体制。它把人才培养、生产经营、科学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相互结合,彼此促进。其核心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简称‘产教结合”[9]。这种界定更体现出“产教结合”概念的宏观性。 多数文章在应用“校企合作”时是在学校层面上来进行定义的。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更愿意接收学生,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10]。因此,“校企合作”是“产学研合作”或“产教结合”的下位概念。也有少数人认为是与“产教结合”或“产学研合作”同位的概念,这种观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半工半读”在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六、七十年代。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这样定义“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为部分时间劳动、部分时间学习的办学形式。也是学生参加一定劳动、挣钱读书的求学方式[11]。王华柯认为:是由厂矿、企业、公社主办,或在中等技术学校、大专院校附设半工半读班,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一部分时间劳动。学习内容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一种成人教育形式[12]。可以看出“半工半读”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边工作边学习。二是为学习而工作。“工读交替”是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学习期间被安排到企业、机关等现场实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习时间不一、次数各异、水平不同[13],是一种教学形式,概念的操作性大于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属于微观层面的概念。 在文献中找到“工学结合”的直接定义是困难的,但各种论文在提到“工学结合”时都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能查到的是“工学结合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14],且把“工学结合”列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七个要素之一。马树超提出,“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15]。周济强调,以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强调工学结合中要让学生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16]。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定位于操作层面的概念,是位于“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概念之下、与“校企合作”同位、与学生顶岗工作或实习有关的概念。 二、工学结合概念的定位 由上述概念的比较,可以找出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首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其次,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在特定的形势下对合作教育特有的称呼。产学研合作适用于高等教育,尤其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适用于职业教育,尤其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二者都是基于教育体系层面的宏观概念。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两种较为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基于操作样式和实践规范的中观概念。半工半读和工读交替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两种方式,是基于学校教学层面的微观概念。第三,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最上位概念。第四。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都是合作教育在各国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合作教育次一级的概念。第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在概念的使用上表现为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变化,因此工学结合正是职业教育在探索产教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涵的概念。下图表示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当然,上述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比较。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概念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因此。这种概念的顺序排列是相对的、动态的,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依据使用的特殊环境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加强概念的规范使用。
注: [1]在成有信主编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书中第41-43页。写到“马克思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和劳动的结合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联系了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也曾谈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当时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如下几种形式:第一,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的初等教育。第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 [2]沈孟璎.新词语词义之概貌[J].文学,1986,(4). [3]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z].1994-7-3.www.wxjsxy.com [4]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中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3-3(1).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1). [6]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M].见: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孙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4,(5). [9]杨金土.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贺星岳,郭薇.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J].职教论坛,2004,(8下).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2]王华柯.半工半读教育及其当代意蕴探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4):19. [13]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9. [14]潘胜,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成功的十个关键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6):16. [15]马树超.工学结合一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B). [16]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5-8-20(1).
作者简介:耿洁(1966一),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学位,高级讲师。 |